命诰谕——南塘尾
胡功田张官妹
从道县县城乘车往南到蚣坝、四马桥镇,离县城大约十多里的县级公路边,一条往东向去的村路,沿村级公路旁的茶树林走六七里,在一个山坡上就可望见南塘尾村。站在山坡上看,村子四周是一些山峦,把南塘尾村围成一个小盆地。村前的盆地(田洞)不大,养育这个村的人绰绰有余了。崭新的白瓷砖高楼连成一片,外观上,这是一个农家新村。只是在新楼的遮掩处,隐隐约约地现出一些马头墙、黛瓦,你才觉得高楼后面有古民居。
汽车可以开进村内,新修的村门楼高大气派,新门楼的左边是南塘尾村的旧影壁。影壁修在黄氏祠堂前,影壁挡住了西边田洞的视线,影壁与祠堂之间一个坪地,坪子用河卵石与石块铺成。祠堂三进,中立四柱为三间,这在南方的大氏族村落来说,显得有点小巧了。
转过村前的新楼,是村里的古民居。村子坐东朝西,村子南面一个池塘,大约150平米左右。古村的布局是“二”字形,两条纵巷道,沿巷道建成一栋一栋的居屋,每一栋房子之间有一条小道相隔,每栋房子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院落。从巷道进入房屋天井,天井前是风火墙,混水墙上绘有彩画。上方写“兰芷升庭”大字,下方是画,最底部画的是弥须座图案,弥须座用灰石雕塑成,叫灰塑。在弥须座上画的一幅幅画,是“八仙过海”一类传说故事。天井的地面用一整块青石铺成,大约长4米宽1.5米;堂屋无门,木板墙壁,地面是15厘米左右的四方青砖铺墁。堂柱的石础方形,上下两层。堂屋后一木板墙壁与正堂隔成一个安置楼梯的过道,道县人叫道屋,道屋里面的楼梯可以上套房上的楼房。房子建造工艺精良,梁柱下的雀替、窗子上的雕花都非常精细。
村内的巷道较窄,整齐的石板路上面铺了水泥。沿巷道一路走到村子最后边,两个巷道是一道后墙,村后巷道没有出口,一堵高大的风火墙把两巷道内的房屋都围在风火墙内。墙高15米左右,重瓦相叠,外墙檐上有对称的花纹图案,色彩鲜艳。特别是那种蓝色,经常受到日晒雨淋,几百年过去了,色泽依然没褪,非常亮丽,如新画上的一样。风火墙后是一个高山坡,由于墙高,盗贼也进不了村内,大山坡上一棵古樟,年代已久远了。有家古民居房里有一个直径为一米多的大水缸,中间可以放置假山,清朝时期的黄氏祖辈从湘潭买回来的,村里人说,日本鬼子想拿走,拿不动,就把它打破了。
南塘尾村现有二三百人。解放后,村里到外地工作的人较多,另外,从这里搬出去建房的也多,所以村内的人口不多了。这村都是黄姓,没有杂姓。据族谱记载,黄氏的祖先黄元悌来自山东青州,五代时任总管将军镇守湖南舂陵,终于官邸,遂家于宁远。明洪武二十年,黄继生奉本州签充礼房吏役不便生事,移居道县水南政平坊,后有一支搬至城街,万历年间黄应为搬到南塘尾,南塘尾村以他为开山祖先。
黄应为与海瑞同科进士,两人私交很好,海瑞罢官后,他也辞职还乡。回原藉后,为免世事纷扰,迁居乡下,从此他的后裔在南塘尾繁衍起来,而他的子孙们却又不断地出去做官。现在村子里作为传世之宝保存下来的有海瑞为黄应为题的字“应为先生涌白波”,何绍基题写的对联只有一联了,“香初已从月晚尤明”。
最为珍贵的是明万历年间神宗皇帝给黄应为的任命状,任命状是绢布做的长幅,黄绿两种基本色,墨写的字。黄应为三次为官的职务在条幅上都有记载,盖三个红印,有“新诰之宝”之字;有一个半边印,写“于字七号”。除此珍贵文物,还有一个黄应为上朝的象牙板朝笏,已成金黄色。村子的人说若有谁肚子痛治不好了,用朝笏磨水喝,喝下去就不痛了,准灵验。可能是心理作用吧,祖先的朝笏真有那么灵吗?还是象牙粉真能治病?明朝的朝笏在民间保存下来应是难得了,但愿村里的人能长久保存下去,不要磨粉了,否则就没有了。
皇命书上有黄应为几任官职的记录:初任广东肇庆府四会县知县;二任江西赣州府雩都县知县;三任今职。在《黄氏族谱》中皇帝诰命文记载了一些数字,这里就不一一细述了。